微”聚力 微博时代的整合社交营销后续
搜收录网整理 发布日期:2014/9/28 0:00:00

  改变SNS生态圈

  另一方面,由于年龄段网站推广、学历、收入等方面与社交网站SNS有着高度的重合,而用户粘性已经高于SNS,微博已经呈现出蚕食SNS领地的趋势。

  根据CINNIC发布的报告,2010年全年中国SNS行业站点数量大幅滑落,2010年12月仅为680个,较年初下降了34.8%,远不如2009年的迅猛增长。来自北京缔元信推出的微博报告显示,在微博用户中有八成是SNS的用户,其中51%的微博用户承认减少了对SNS的使用。

  作为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微博本身具备了媒体的许多特征,也具备了很多SNS的特性。在微博当中,如果希望被别人关注的话,就要积极地关注他人。这原本就透着一种基本的社交精神。

  因此,对于微博究竟归属于媒体还是SNS,一直以来存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在微博上偏重找信息者,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媒体;而那些偏重于找人者,则可把微博当成是社交网络网络推广

  对于这个问题,就连鼻祖Twitter也长期茫然。直到1月初的2011 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迪克?科斯特洛才明确了Twitter要做“地球脉搏”的内涵,“随时随地连接世界各地的人们和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看上去,他们摆脱了一般性社交网站身份,但却总还有那么一点SNS的影子。

  在中国,一些微博平台也一直在自媒体平台和SNS之间徘徊。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观点认为:“把微博理解成媒体是狭隘、短视的,人际实时交互关系网络是微博逻辑的核心。”微博”聚锐力 管微博理时代在的整线合社交营销。

  新媒体专家魏武挥认为:“微博当然是一个信息平台,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这个信息平台究竟是呈媒体性质,还是社交网络性质,却可以一论。……关注一般化信息的,我称之为‘媒体’,关注特定信息的,我称之为‘社交网络’。这两者并不泾渭分明,但总有些侧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民认为,对于微博来说,其核心的功能就是信息的发布与获取,延伸功能是人际网络的构建与维护,附加功能是多样化的网络应用。微博用户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模式,也同他们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建构彼此影响与相互深化。对用户而言,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确实更多地产生于与其密切相关的人群之中,但微博用户的密切关系未必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人际关系的网络复制,它更有可能发轫于用户基于对话题的共同关注、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所带来的价值和身份认同。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微博兼含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在超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微博的功能正从“即时信息的发布与获取”向“人际网络的建立与维护”延伸网络营销。充分挖掘微博的社交网络属性,将给其带来更大的营销价值。

  尤其是在当下,人们参与微博的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包括Web页、Wap网、手机客户端、IM绑定等等,接触点非常多。因此微博才能成为继SNS之后又一个更有想象力的互动营销阵地。

  可辨识集群带来新机遇

  资深电信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Frost&Sullivan中国首席顾问王煜全说得更直接:“社交是人的社会需求,微博是把人的社会关系属性搬到网上。社会学有一个测不准原理,意思是样本越大,准确率越高,而且现在都是实时显示,用户在网上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进行定量且精准的分析。”

  这就意味着,随着微博参与人群越来越多,新的商业方式与机会将被建立:在微博上,人们能找到那些可辨识的社交集群,并能从中达成商业信息的快速、精准传播。“Twit ter的实践证明,几乎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形成社群(圈子)。由于微博中弱连接的普遍存在,各个圈子群体之间不是封闭的,而是互有连接的小世界网络状态。换言之,微博的传播形态,既有助于不同兴趣圈、生活圈、消费圈的形成,又让这些圈子之间互相联通,而微博本身将成为进入圈子群体的‘接触-嵌入’点位。”喻国民说。

  V5推推这个来自于腾讯微博网友的创造,已经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启发。以往,无论是博客还是微博,都是从上(明星、名人)往下(草根),而现在,在一个高度社交化的平台中,大众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交流群。随着这种群体越来越多,区隔化越来越明显,他们所带来的营销价值也不容忽视。

  在未来,打造社交平台是保持用户黏性的制胜法宝,关键在于引入稳定的好友关系,挖掘潜在的好友关系,并且满足用户实时沟通的需求。

  各大微博平台为此都在做出积极的努力,网罗更多的用户加入。在客户群上,腾讯的好友关系非常牢固,其微博用户的黏性基于此也得到提高。

  目前,腾讯致力于将其微博打造为腾讯社交大网络的枢纽,实现平台内(如QQ空间、IM平台)的实时打通,推出更好的用户体验功能,发挥其原本就很强势的社交平台优势网络营销。据腾讯微博负责人介绍,这些打通并不是为了微博而微博,而是同时放大了腾讯各个社交产品的力量,因而具备了一般SNS网站不具备的更为即时、亲密的好友关系功能,营造出一个立体化的社交平台。这也给业界吹起了一股新的“微”风。

  是到了要发挥“微”聚力的时候了。“微”聚力不仅是微博的力量,还是以微博为核心、整合其他数字营销方式的整合营销力量,也是以微博为枢纽、联动其他社交工具的立体化社交网络的营销力量。


  
信息网址:http://www.soshoulu.com/ziyuan/view14284.htm
相关信息